當前位置:首頁 > 科普看臺

科普看臺丨北美冬季天氣“??汀薄?炸彈氣旋,影響幾何?

發(fā)布時間:2024年12月13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編者按:作為冬季極端天氣的代表,炸彈氣旋常常給美國、加拿大等地帶來狂風暴雪等多重影響。早在11月中下旬,美國和加拿大西海岸多地就曾遭遇炸彈氣旋襲擊,造成電線桿倒塌、大規(guī)模停電、水陸交通受阻。

炸彈氣旋如此強大的破壞力從何而來?其發(fā)生的成因、機理有哪些?科學界針對炸彈氣旋的相關研究進展如何?本期科普看臺一探究竟。

本版策劃 :

宛霞 苗艷麗

專家顧問 :

中央氣象臺正研級高級工程師 馬杰

風暴來襲——何為炸彈氣旋?

當地時間1119日,一個形成于東北太平洋的強大溫帶氣旋,襲擊了美國西部和加拿大西部,該氣旋在短時間內經歷了爆發(fā)式增強,屬于典型的爆發(fā)性氣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炸彈氣旋。

11月20日2時,北美炸彈氣旋達到最強時刻。實線為平均海平面氣壓,紅點為炸彈氣旋中心位置,填色為地表風速(米/秒)。肖雪繪圖

再分析數據顯示,本次的炸彈氣旋在1118日生成于東北太平洋,隨后快速加強東移,在其中心移動至距北美西海岸1500公里附近后,路徑轉為東北,并于11202時達到最小的中心氣壓946百帕,此后維持準靜止狀態(tài),其中心位于美國西海岸1000公里以內,本次氣旋于1123日消散,整個生命周期主要活躍于洋面上。

此次炸彈氣旋帶來強風暴雨,重創(chuàng)了美國俄勒岡州和加利福尼亞州以及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沿海地區(qū),溫哥華島上超過10萬用戶斷電,部分地區(qū)的渡輪服務被迫暫停,對當地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影響。

近年來,東北太平洋海溫呈現顯著升高趨勢,升高的海溫會增強海表向大氣的感熱通量,從而有助于增強近地表正位溫擾動;同時還會造成更多的洋面水汽蒸發(fā),從而使得氣旋所伴隨的降水凝結潛熱釋放增強,上述兩個因子都有助于炸彈氣旋強度的增強,而炸彈氣旋的強度越強,所造成的災害也越重。

炸彈氣旋是一種快速增強的低氣壓系統(tǒng),作為冬季極端天氣的代表,其形成過程與颶風截然不同,這主要表現在兩類渦旋系統(tǒng)對斜壓性的依賴方面,炸彈氣旋是典型的斜壓系統(tǒng),而颶風的斜壓性則弱得多(變性為溫帶氣旋之前)。在北美地區(qū),炸彈氣旋通常是由冷空氣與大西洋上的暖濕空氣相遇而形成的。其實,從數據上形容炸彈氣旋或許更為直截了當,即當風暴的中心氣壓在24小時內相對于北緯60度緯線急劇下降超過24百帕時,就被稱為炸彈氣旋。

這是一個非??斓陌l(fā)展速度,由于氣旋的發(fā)展十分迅速,因此帶來的影響(大風、暴雪等)像炸彈一樣具有破壞性,因此,此類氣旋便被冠以炸彈氣旋的名號,事實上此類氣旋并不會爆炸,只是發(fā)展十分迅速,破壞力相當強。

炸彈氣旋因其突發(fā)性和破壞性,成為氣象學的重要研究對象,對于這種極端天氣現象的預測和應對,是保障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當下,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對這類天氣事件的監(jiān)測和防范也變得更加重要。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慎明??本報記者?宛霞?)

冷暖交匯——破壞力有多大?

提起炸彈氣旋,不禁讓人聯想到好萊塢大片中的巨大爆炸場面。雖然這種氣象現象與實際爆炸無關,但它引發(fā)的自然沖擊波真實且驚人,足以讓人類感受到大自然的無窮威力。

炸彈氣旋的孕育需要復雜的氣象條件。首先,冷暖空氣的劇烈交匯是其形成的關鍵。當極地冷空氣南下,與海洋上的暖濕空氣相遇時,二者之間劇烈的溫差使氣流變得極不穩(wěn)定,點燃了氣旋形成與發(fā)展的引信。與此同時,高空急流則為其發(fā)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助推器,通過在高空抽離氣旋中心的空氣,形成強烈的上升運動,使地面氣壓迅速下降。此外,海洋暖流也為氣旋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熱量和水汽支持,特別是在冬季的太平洋沿岸地區(qū),其是氣旋爆發(fā)式增強的燃料。這些因素的協同作用,使炸彈氣旋發(fā)展為一種極具威脅的天氣現象。

在衛(wèi)星云圖上,炸彈氣旋常以螺旋狀云帶呈現,其空間尺度一般在數千公里,與颶風不相上下,甚至還要更大一些。一旦形成,其破壞力驚人。

炸彈氣旋的瞬時風速常可達到颶風級別,掀翻建筑物、摧毀電力設施,并卷起巨浪沖擊沿海地區(qū)。與此同時,常伴隨暴雨或暴雪,強降雨引發(fā)洪水,厚重的積雪則可能觸發(fā)雪崩,對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更為嚴重的是,其對交通和能源系統(tǒng)的沖擊同樣不可小覷。在極端天氣條件下,航班取消、道路封閉和電力中斷屢見不鮮。例如,20181月,名為格雷森的炸彈氣旋襲擊美國東部,暴風雪席卷多個州,引發(fā)沿海洪水,經濟損失高達數十億美元,造成全美至少22人死亡。而2010年,歐洲的風暴西拉肆虐北海沿岸,導致數十人死亡,是該地區(qū)近年來最嚴重的炸彈氣旋之一。

炸彈氣旋的高發(fā)區(qū)域包括北美東部沿海、北大西洋、歐洲西北部及北太平洋等中緯度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具備冷暖空氣頻繁交匯、高空急流活躍、海洋暖流充足等條件,為炸彈氣旋提供了理想的生成環(huán)境。

相比之下,由于我國地形復雜、山脈眾多,極地冷空氣在南下過程中受到阻擋,同時東部沿海海域水溫較低,氣旋所需能量不足,因此,炸彈氣旋在我國沿海地區(qū)較為少見。

炸彈氣旋的頻繁出現不僅揭示了復雜的氣象動力學機制,也進一步凸顯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大氣環(huán)流變化的深遠影響。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海洋溫度持續(xù)上升,冷暖氣流對比愈加劇烈,高空急流的異?;顒涌赡苁拐◤棜庑兊酶踊钴S。正因如此,加強氣象監(jiān)測、完善預警機制、增強災害應對能力,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隨著氣候變化持續(xù)加劇,科學界也在警告,炸彈氣旋的頻次和強度或將進一步增加。如何在全球層面加強應對,開展跨國合作,進行氣象監(jiān)測與數據共享,同時推動綠色能源轉型以緩解全球變暖,將成為各國需要共同面對的嚴峻挑戰(zhàn)。(本報記者?王婉)

背后機制——科學探索與謎題

1980年氣象學家首次對炸彈氣旋做出定義后,氣象學界開始針對此種現象進行研究與分析。

為了揭示炸彈氣旋背后的奧秘,科學家主要使用動力學定量診斷和數值敏感性試驗兩大研究工具,目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它的形成機制、預測和預警以及其與氣候變化的潛在關聯上。

炸彈氣旋本質上是溫帶氣旋,其發(fā)展的一個主要機理是斜壓不穩(wěn)定。在斜壓環(huán)境下,由于大氣層中存在水平溫度梯度,大氣擾動能從溫差中得到能量并迅速增強,發(fā)展為強大的氣旋,這與正壓不穩(wěn)定截然不同,后者是一種由風速剪切引發(fā)的動力學不穩(wěn)定,不依賴于溫度梯度。正是因為斜壓環(huán)境下較強的能量汲取,炸彈氣旋表現出特有的快速增強特征,在溫帶地區(qū)的冬季尤為常見。

炸彈氣旋背后隱藏著一套精妙的大氣物理機制。研究顯示,炸彈氣旋的形成需要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對流層高層由于對流層頂折疊所造成的強正位渦異常,類似于高空漩渦驅動下的風暴增強;中低層的凝結潛熱釋放也發(fā)揮關鍵作用,隨著空氣中的水汽凝結,釋放出的熱量會促進氣旋低層氣壓的下降,帶動氣流的強烈上升運動;而低層的暖溫度平流和近地表的感熱加熱,則為氣旋快速發(fā)展添柴加火。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因子在不同的炸彈氣旋中的相對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有的氣旋以高層因子為主,有的則由中層或低層因子驅動。

盡管研究人員對炸彈氣旋的發(fā)生機制已經有了較深入的了解,但要精準預測其發(fā)生和發(fā)展,仍有諸多難題待解。炸彈氣旋的快速發(fā)展過程具有高度非線性特征,發(fā)展速度快,對預報時效要求高,預報模式的模擬結果與真實觀測常存在較大差異。且因為炸彈氣旋的生成通常受特定地理區(qū)域和氣候帶影響,跨區(qū)域的統(tǒng)一預測模型難以建立。再加上炸彈氣旋往往伴隨強降水、劇烈的溫度波動以及狂風暴雪等不確定的極端天氣事件,如何提高對這些天氣事件的預測精度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此外,全球變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更加頻繁和劇烈,但對炸彈氣旋的影響還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氣候變化背景下炸彈氣旋的頻率、強度和路徑變化趨勢,評估氣候變化可能帶來的風險和挑戰(zhàn)。

近日,北美受炸彈氣旋襲擊地區(qū)出現了大規(guī)模斷電、水陸交通受阻以及人員傷亡,足可見炸彈氣旋的巨大破壞力。研究人員除了專注于提升預測能力,還要探索如何減輕其帶來的社會經濟影響。相關領域的延伸研究還包括電力、交通、建筑的抗災和應對措施,應急管理和救援方案等。

未來,炸彈氣旋的研究方向將更加多元化和綜合化。研究人員正在開發(fā)更精確的預測模型,將大氣、海洋和陸地系統(tǒng)的相互作用納入研究內容,結合機器學習和大數據技術,提高對炸彈氣旋的預測精度。

在應對炸彈氣旋這一復雜天氣系統(tǒng)的道路上,跨學科合作和國際合作將變得尤為重要,通過數據共享和技術協作,可以更高效地解開科學謎團,為全球范圍內的防災減災提供支撐。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慎明??本報記者?閆辰宇)

北半球冬季氣旋分類

作為一種大氣環(huán)流系統(tǒng),氣旋在地球的大氣舞臺上扮演著關鍵角色。北半球的冬季會出現多種氣旋,主要有熱帶氣旋、溫帶氣旋等。

熱帶氣旋主要包括臺風、熱帶低壓等,如臺風鳳仙0226(2002年12月)、強熱帶風暴帕布1901(2019年1月)等,雖然它們的發(fā)生頻次和強度比暖季大大下滑,但仍需提高警惕。

相比熱帶氣旋,在冬季,溫帶氣旋的活動更為活躍。在東亞地區(qū),青藏高原上生成的高原渦、四川盆地及其周邊地區(qū)生成的西南渦、長江中游附近生成的大別山渦、我國東北及其上游地區(qū)生成的東北冷渦,以及西風帶中一些溫帶氣旋(未達到炸彈氣旋的強度)與切斷低壓等,都是冬季常見的氣旋系統(tǒng)。

北極渦旋作為一種存在于極地高空的冷性大型渦旋系統(tǒng),是北半球冬季常見的溫帶氣旋之一。在終日苦寒的北極,對流層的空氣冷卻、下沉,冷氣團的中心愈冷愈沉,最終盤踞下來,且自身隨著地轉偏向力而旋轉。雖然說北極渦旋主體一般會停留在靠近北極的陸地,不輕易南下,但有時候,北極對流層中部也可能出現反氣旋,一旦極地上空被較為持久的反氣旋或暖脊控制,極渦就可能發(fā)生分裂,并向南移動,移動方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影響北美,另一個便是“游蕩”于亞歐。

北極渦旋南下帶來的冷空氣,通常會導致大風、降溫,在暖濕氣流的“配合”下,還會帶來降雪。2018年1月,我國中東部地區(qū)曾遭遇冷空氣侵襲,東北局地出現零下40℃以下的極寒天氣;黃淮、江漢、江淮等地出現大雪甚至暴雪,這便是受到了北極渦旋南下的影響。

除了這些溫帶氣旋,臺風轉溫帶氣旋也是影響北半球天氣系統(tǒng)的一種氣旋。這種氣旋在氣象學領域有一個專業(yè)名詞——臺風變性,是指熱帶氣旋離開熱帶區(qū)域后,由于環(huán)境條件變化,其性質逐漸從熱帶氣旋轉變?yōu)闇貛庑倪^程。這種現象在臺風生命史的后期較為常見,特別容易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海域。冬季,熱帶氣旋數量較少,所以,這種現象較少。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溫帶氣旋一旦形成,一般強度較強,且維持時間較長,致災嚴重。比如,給沿海和中高緯地區(qū)帶來強風和暴雨;在寒冷季節(jié)引發(fā)降雪或暴風雪天氣;對沿海地區(qū),特別是日本海和東海區(qū)域,可能造成風暴潮和海岸侵蝕等。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慎明??本報記者?張宏偉)

影響重大的炸彈氣旋事件

炸彈氣旋廣泛發(fā)生于大洋上,統(tǒng)計研究表明,炸彈氣旋在北半球發(fā)生的年頻次約為51次,其高頻發(fā)生月份是秋冬季,太平洋上的發(fā)生頻次高于大西洋。

近40年來,炸彈氣旋并未在發(fā)生頻次上表現出顯著的變化趨勢,但是其伴隨的地面強風表現出顯著增強趨勢,尤其是近20年來,炸彈氣旋伴隨強風的增長趨勢是過去的數倍。

歷史上,北美地區(qū)有很多炸彈氣旋致災的例子,以下是幾個有重大影響的炸彈氣旋事件——

1978年1月下旬的“大暴風雪”,被列為20世紀美國和加拿大最具影響力的冬季風暴之一。“大暴風雪”主要影響了美國中西部和大湖區(qū),并延伸到部分東北地區(qū)。寒冷的極地氣流導致氣溫驟降,人的體感溫度達到零下50℃以下,風暴導致70多人死亡、交通癱瘓、人員受困,公眾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由此引發(fā)公眾對極端天氣的廣泛關注,促使氣象機構進一步完善暴風雪預警系統(tǒng)。

1993年3月中旬的美國超級風暴是一例極端的炸彈氣旋,被認為是20世紀最強的冬季風暴之一。它從墨西哥灣生成,并快速增強為一場覆蓋北美東部的超級風暴,在美國東部和中部地區(qū)降雪量創(chuàng)下歷史紀錄,部分地區(qū)的積雪深度超過60厘米 ;本次炸彈氣旋直接導致318人死亡,是美國歷史上死亡人數最多的冬季風暴之一。

2019年3月13日,美國科羅拉多州南部形成了一個非常強大的低壓系統(tǒng),創(chuàng)下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氣壓紀錄。該系統(tǒng)達到炸彈氣旋的標準,在科羅拉多州東北部、帕爾默分水嶺和埃爾帕索縣造成了大面積暴風雪。

2021年10月下旬,美國西海岸地區(qū)經歷了一次極端的炸彈氣旋,是太平洋近海觀測到的最強氣旋之一,這一氣壓水平接近五級颶風強度。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薩克拉門托等地出現破紀錄的降雨 ;炸彈氣旋在太平洋海域引發(fā)巨大浪潮,至少兩人因此喪生。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傅慎明??通訊員?路彥)

(責任編輯:曹銳怡)